一、1985年香港記者專訪,鄧麗君鄭重聲明不會去大陸演唱

文獻匯整:恒久的溫柔 永遠的巨星 鄧麗君部落格

鄧麗君說:「身為一個藝人,有這麼多中國人喜歡聽自己的歌,心裡難免會有點兒想面對面唱給他們聽的衝動,但是我生長在臺灣,我一定會堅持我的立場,不可能去大陸演唱...」
這是鄧麗君二月九日在新加坡接受香港記者長途電話訪問時,公開發表談話的主要內容。

這位最近一再被中共們為統戰目標的大牌歌星,承認曾接獲北平「中國青年報」記者的電話,不過是在曼谷,而不是在新加坡。

鄧麗君說,一月底她由東京飛新加坡經曼谷時,曾在當地休息了一兩天。

當她一走進曼谷的旅館,就在大廳裡遇見了幾個狀似大陸客的中國人,他們主動地跟她打招呼,她也只有點點頭敷衍一下。

誰知當天晚上就接到那個大陸記者的電話。由於事出突然,當時她愣住了,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只是在禮貌上和對方周旋了幾句而已。

中共記者訪問小鄧的消息在香港見報後,也立即在香港引起極大的迴響,這位「萬人迷」的歌星,也就成為香港記者越洋電話追蹤的對象。

鄧麗君同時表示,她要回臺北和家人一起過年,三月份才去日本,為她的新唱片「愛人」做宣傳。最近她已申請香港的工作簽證,準備去灌那張暢銷唱片「償還」的粵語版。

-------------------------------

各位歌迷別誤會唷,手上的資料標題確實是這樣下的,為保留文獻記載的原汁原味,故將他完整PO出。
因為沒有獨特的統戰話題與歷史定位,就不是鄧麗君。

一般史料記載,鄧麗君於1985年,第一次接受中共《北京青年報》記者關鍵電話專訪當時人在新加坡的鄧麗君。
其實當時鄧麗君正由日本飛往新加坡,在泰國曼谷做短暫停留,在這段時間接受中共記者的專訪,不是在新加坡。

另「償還」粵語版至今仍未問世,依我推估可能是當時因某種因素沒錄音,不然就是母帶於1996年寶麗金的香港總部嘉利大廈發生大火,隨之煙滅!

-------------------------------

二、傳頌中國的靡靡之音──鄧麗君
全文轉載自~中時集團旺報文化副刊
作者:平客
來源:(樂多日誌)
http://blog.roodo.com/wantculture/archives/9841879.html

■平客(資深媒體人)
  鄧麗君在中國大陸的流傳經歷了多次波折,幾乎可以視為大陸改革開放初期的政治晴雨錶。早在大陸正式宣佈改革開放前,錄有鄧麗君歌曲的卡帶就已是沿海地區的熱門走私商品,隨著卡式答錄機的普及,鄧麗君的歌聲迅速傳至內地,甚至遠及西藏、新疆。

從「敵台」聽小鄧的靡靡之音
  1979年,被大陸視為「敵台」的台灣中央廣播電台開辦《鄧麗君時間》的節目,透過短波向大陸聽眾介紹鄧麗君歌曲,這個節目直到1995年鄧麗君去世時才停播。因此,偷聽「敵台」成為大陸民眾瞭解鄧麗君的另一個重要管道。

  此時正值大陸的「解凍」時期,官方默許鄧麗君在民間的私下流行。而在公開管道,鄧麗君則被列入絕對禁止的範圍——從1970年代末一直到1990年代初,鄧麗君演唱的許多歌曲名列大陸海關進口音像製品的查禁目錄之中,《梅花》、《中華民國頌》這類政治色彩鮮明的曲目首當其衝,《何日君再來》、《夜來香》則因「漢奸歌曲」的帽子而被查禁,連《美酒加咖啡》、《別再星期天》這類歌曲也未能倖免遇難,理由是「代表了資本主義腐朽沒落的生活方式」。

  1979年,大陸歌手李谷一演唱《鄉戀》引發軒然大波,這首大陸創作者原創的作品在中央電視台播出後,被戴上「低級」、「下流」的帽子,李谷一採用所謂「氣聲唱法」,被指責模仿鄧麗君。《人民日報》等媒體強力批判這首歌曲,李谷一因此蒙受巨大的壓力,「靡靡之音」也從這時起正式戴到了鄧麗君的頭上。

  這輪大批判最終在中共開明派領導人的干預下,很快就偃旗息鼓了,鄧麗君繼續在大陸民間悄悄流傳,範圍越來越廣泛。大陸歌手紛紛開始模仿並翻唱鄧麗君的歌曲,各地都湧現出「小鄧麗君」。由於當時大陸禁止公開出版鄧麗君的卡帶,於是,這些「小鄧麗君」用她們真假難辨的嗓音灌錄卡帶,改頭換面的鄧麗君歌曲成為那時大陸的暢銷卡帶。

  也正在這個階段,大陸民間開始流傳一句口頭禪——白天聽老鄧(鄧小平),晚上聽小鄧(鄧麗君)。

  1983年,一場名為「清除精神污染」的運動在大陸展開,這是文革後大陸官方組織的第一場批判運動,運動中,鄧麗君被明確列入「精神污染」範疇,各地紛紛組織收繳鄧麗君卡帶的行動,從街道辦事處到各學校,鄧麗君卡帶被嚴格查禁。大陸各級廣播電台也接到了「紅頭文件」,嚴禁各地電台播放鄧麗君歌曲,這一年,大陸人在家裡聽鄧麗君時,不得不把答錄機的音量調到最小。

  1987年,大陸官方發起另一場批判運動「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鄧麗君又被拿出來「批判」一回。 

  整個1980年代,鄧麗君在大陸的傳播時鬆時緊,運動來了,緊一下子,運動結束了,又會鬆下來。在上述兩次政治運動中間的1985年,《北京青年報》記者關鍵電話專訪當時人在新加坡的鄧麗君,這是鄧麗君與大陸記者的第一次接觸。其後,經鄧麗君授權,關鍵編撰一本《鄧麗君歌集》,歷經磨難後,獲高層准許,這本歌集在大陸公開出版發行。


小鄧成為「心」戰工具
  1986年,鄧麗君與香港新華社秘密接觸,商討回鄉探親及開演唱會的事宜,這項名為「鄧麗君工程」的計畫有著強烈的政治色彩,有傳言說,此工程得到了胡耀邦的支援,甚至在中共統戰部專門成立了工作小組。

  由於當時國共之間依然處於敵對狀態,鄧麗君不可避免地成為某種意義上的政治籌碼。國民黨一度將她視為「心戰」工具,邀請她在金門向對岸的「共軍兄弟」喊話,她也曾多次到前線參加勞軍演出。另據台灣中央廣播電台主播吳瑞文透露,當年該台的《鄧麗君時間》每週都能收到大批大陸聽眾來信,而這些來信往往先由國民黨情治單位拆閱後,再交給節目組編輯播出。

  鄧麗君自然也被中共視為統戰工具。她的政治傾向與身份在大陸官方看來,顯得有些撲朔迷離,鄧麗君回鄉探親及舉辦個人演唱會之所以最終未能成行,與她一度被懷疑是台灣特務有關。1989年天安門事件期間,鄧麗君參加了在香港舉行的「民主歌聲獻中華」募集演唱會,鄧麗君公開表達了大陸自由民主的支持,這使得她的還鄉之旅再度擱淺。

  直到1990年代初期,大陸開始選擇性地正式出版鄧麗君卡帶,至1990年代末期,除去一些有強烈政治色彩的曲目,鄧麗君的大部分經典歌曲都能正式出版。在大陸以地下形態隱秘流行十幾年後,鄧麗君終於得到某種程度上的公開認可。此時,大陸各地電台在並未接到鄧麗君解禁通知的情況下,開始自作主張,陸續播出鄧麗君歌曲。

  1995年鄧麗君去世時,中央電視台甚至在《新聞聯播》中播發了有關消息。

  很少有歌手像鄧麗君這樣,身上背負如此沉重的政治與意識形態色彩。鄧麗君在大陸的傳播歷程,蘊含著大陸改革開放的起起伏伏,也隱藏了大陸與台灣之間從敵對到開放的艱難歷程。

  大陸民眾則要到台灣開放大陸探親後才慢慢知道,原來鄧麗君在台灣並不像在大陸一樣一枝獨秀,在同一時期的台灣,比鄧麗君更廣為人知的是崔苔菁。

  鄧麗君對改革開放初期的大陸人而言,有著劃時代的意義——鄧麗君出現之前,在幾億人耳中,只有千篇一律的紅色革命歌曲或樣板戲。鄧麗君那「軟綿綿、嬌滴滴」的歌聲傳入他們耳畔的一剎那,宛如一聲驚雷,炸碎了他們耳廓裡的頑石——老鄧打開了大陸的國門,小鄧則給封閉已久的大陸人帶去有關外部世界的全部想像。

  紅旗下的大陸人,從鄧麗君那裡,頭一回聽到了如此撩人心扉的「靡靡之音」。時至今日,這「靡靡之音」許多大陸人無法抹去的永恆記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