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香港明報周刊第2195期 2010/12/04出版
文章整理:
恒久的溫柔 永遠的巨星 鄧麗君部落格、Pal Fan ♡ Teresa Teng 的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happines6802
http://tw.myblog.yahoo.com/jw!jH1hqI2FBUarIQ6628lpeA--
記者汪曼玲採訪報導
和鄧麗君三哥鄧長富的認識,並不因為是鄧麗君的關係,而是因為《周璿》的電視版權交給了華視文化發行,
而鄧長富剛好在華視文化擔任總經理負責發行部門而交往過幾次,一直對三哥的印象非常良好,他為人溫文爾雅,做事合情合理,
雖然和華視文化的合作不算很成功,但友情仍在。 三哥後來離開了華視文化,自己出來在大陸搞製作,
08年,一向負責鄧麗君文教基金會的弟弟鄧長禧病逝,
有關鄧家遵從鄧麗君的遺願而成立的「財團法人鄧麗君文教基金會」,鄧長富以惶恐而沉重的心情,走馬上任成為了董事長,
一直為了妹妹的事情忙碌奔走。
從90年鄧父病逝迄今二十年,鄧家一家七口,先後走了五人,父母和兄弟妹三人可以在天國重聚,現僅存大哥和三哥,
要圓鄧麗君的遺願,讓她持續在大家的心中發光發熱,他更責無旁貸了。
鄧麗君離開她的歌迷後,有關紀念她的活動很多,歌唱比賽也不少,但懷念鄧麗君十五週年的紀念活動,最大型及壓軸的,
恐怕就是花三千萬元製作的音樂劇【愛上鄧麗君】,除夕夜將在香港首演。
鄧長富就是因為出席這個記者會,加上鄧麗君的基金會支持新生會開了一間甜蜜蜜咖啡店,因而獲得了一個社會責任獎,
他特地由台北來港,我才有機會採訪他。
鄧長富為什麼支持這個音樂劇?他說是因為緣份,著名作曲家翁清溪介紹北京文化集團的執行長李盾來談這個音樂劇,經過一年的洽商,
了解到松雷集團在曾慶榮董事長的領導下,是一個相當有規模的企業,
加上又有奧斯卡編劇王蕙玲〔她和李安合作了臥虎藏龍、色戒,是國內最具知名度的編劇〕,還有一個壯實的音樂團隊,才同意授權演出。
「我感覺到,我答應你這個事情鄧麗君會很喜歡。」
不想基金會變家族事
自從08年接手了鄧麗君文教基金會後,鄧三哥一直以虔誠的心情來打裡鄧麗君留下的遺產,每一個活動,他都考慮再三。
例如今次在台北舉行的花博會,有一座名人館,鄧麗君就是代表人物。是全球首度以藝術與科技手法,呈現鄧麗君傳奇一生的主題館,
一進入館內就聽到她美妙的歌聲在展場內迴盪,而展示的內容分為「花語廳」、「風華廳」和「星苑廳」。
單是花語廳就有一個兩百吋的投影螢幕,播映著鄧麗君如何由台灣、進軍香港、東南亞及日本,紀錄她多年來在音樂上的貢獻及成就。
「風華廳」則展示四十多件鄧麗君的文物,包括很多私人手稿及私人物品等。
為了方便基金會的推動,鄧長富在台北和上海都設立了辦公室,他更請了一位執行長(CEO),負責一切事宜。「他非常能幹,
往後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進行,必須有人跟進。以前的基金會只是家裡來做,我不想基金會變成家族的事,必須找來專業人士,讓基金會更為完善。」
紀念鄧麗君的舞台劇已經演了好幾個,其實電影圈有很多人,一直想將鄧麗君的故事,她一生的傳奇事蹟般上螢幕。為什麼我會知道呢?
因為曾受人之託,介紹鄧長富給有關人士認識,才知道鄧麗君的題材非常火熱。
電影人要拍小鄧故事
我問鄧三哥:「電影談得怎麼樣呢?可有進展?直到目前為止,有多少電影人表示感興趣呢?」
鄧長富說:「有六位非常有意願」
導演的名氣都很響亮,聽說還包括李安及馮小剛等。
鄧三哥在事情未談妥之前,並不想透露太多,「反正很多人跟我聯絡,他們來找我,我都願意聽,不會去排斥,只是想多了解別人的構想,
編劇、卡司、導演是誰。」
鄧三哥也明白到電影的拍攝根本急不來。「大陸的市場很大,拍電影又要立項,劇本又要送審,需要一段時間籌備。」
以他過去在華視發行部工作的經驗,相信他絕對可以找到最適合的夥伴。拍出一部呈現鄧麗君真實一面的電影。
鄧長富又談到他們一家,原本有關鄧麗君的事情,一向由鄧長禧負責,08年他在上海客死異鄉,
家中只剩下六十八歲的老大鄧長安及六十一歲的鄧長富,他順理成章就接上基金會的工作。
「我爸爸在90年5月9日去世,和鄧麗君才差了一天(她在1995年5月8日逝世)。」父親走的時候,
鄧麗君並沒有回家奔喪,三哥說:「那時她身體不好,醫生警告不能坐飛機,為了這件事她一直以來都很難過。」
為去世親人放入碗筷
鄧麗君死於哮喘,鄧三哥說,她以前是沒有氣喘這個毛病,判斷是因為冬天患上了感冒,沒痊癒,去到泰國,氣候轉變才出事。
鄧家有個習慣,在過年過節時,家中誰不在了,總會多放一套碗筷在餐桌上。「一開始就先放爸爸的、後來是Teresa,再後來是媽媽,五弟及二哥。」
二哥在今年二月份離開,死於肺腺癌,年終六十三歲。家中七人走了五個,說起來硬漢子的鄧三哥也不禁紅了眼,有點悲愴的說:「今年的過年也沒去過。」
五弟鄧長禧去上海公幹時,因動脈血管瘤爆掉了,在上海又人生路不熟,對醫療又不了解,終於搶救不及,終年五十四歲。
「我們家走的都是因為病,走的時候都沒想到,就像我母親原本有癌症,做了化療後,白血球相對減少了,連感冒發燒也沒注意,結果入醫院一個月就走了,
她走時七十九歲,她自己還篤定的以為會出院呢!」
對於家人一個個的離開,鄧長富的理論就是他們太大意了,「哥哥及弟弟從來都不做體檢,」雖然有人說,本來沒有病,病是檢驗出來的,
鄧長富是軍人出身,每年都做體檢,「你看我弟弟的病絕不是臨時發出來的,那個動脈瘤有九公分大,非十年八年長不了這麼大,如果體檢了就知道跟進,
現在一爆就沒有了。」
日記中看到鄧麗君的好學
和鄧麗君一起長大,鄧長富比小鄧才大三歲,一定有很多美好的回憶,可能鄧三哥有時候故意不讓自己想太多小鄧的事,「因為從小到大,有太多的事情分享,
我們家只有她一個女兒,感情融洽,我都不願意回憶,覺得很感傷,就算現在看她演唱會的DVD,依然會很激動。」
雖然人走了十五年,可是見到妹妹的一顰一笑,「我一看還是難過。」
鄧麗君十四歲開始唱歌,她為家人付出很多,鄧三哥又怎會不深深感動?
他說:「我們是軍人家庭,家中也算小康,只是小孩多,大的兩個哥哥都一早做事了,家境也算過得去,否則Teresa也不可能唸私立學校,家裡也能供得起。」
後來鄧麗君無法再唸書,因為她喜歡唱歌,而學校在這方面立場也很嚴,她後來就賭氣不唸了。
在哥哥的眼中,Teresa的個性一向獨立「她就是華人的傳統女性,外柔內剛,北方人的個性,小時候只有她一個女孩,我們做男孩的都保護她,媽媽也特別照顧她,
但也培養她好強的性格,小小年紀已懂得自己拿主意。」不讀書去唱歌就是她自己下得決定。「其實唱歌時,她熬了很多苦,由香港去日本,她再苦也不哼一句。」
鄧三哥也是在她逝世後,找到她的日記本,從字裡行間,才明白她吃了不少苦頭。
她記下在日本的時候,為了融入當地社會與歌壇,她必須先學好日文,她安排自己早上兩小時,從七點半到九點半學習;十點半後就開始做一連串的宣傳工作,
時間表排得滿滿。
鄧三哥很為Teresa自豪說:「很多人一直說,她沒有唸太多書,為什麼懂得講幾種語文?包括廣東話、日文、英文。她都是痛下過苦功,在LA,
她就跑到USC讀英文,也不打扮,每天穿上牛仔褲、T恤就認認真真的讀,她是那種要做到最好,一定要成功的人。」
如果Teresa不是有這種堅持的毅力,她又哪會有譽滿亞洲的不朽成就?
在墓園成立紀念館
和三哥談到鄧麗君時,我突然想起一件事,就在八九年民運,有一天晚上,和鄧麗君通電話,她一直在講民運,說到激動處,她聲音哽噎,
我就聽到她哭了。她有很多憂國憂民的情懷。後來娛樂圈搞了一個『民主歌聲獻中華』的籌款活動,她也欣然出席。
鄧麗君離開我們,但她留下來的東西,歌曲及私人物品,鄧家都全部保留,就好像台北花博會名人館內展出的東西,都是從鄧麗君文教基金會提供,
名人館的展出時間較短暫,鄧長富已計劃在金山墓園附近成立一個長期的紀念館,「紀念館內的內容是參照鄧麗君在赤柱故居舊居的模式仿做出來,面積比較大。」
在香港定居期間,鄧麗君有兩部車代步,我見過她開一架黃色的小車,原來還有一部勞斯萊斯,至今仍然保存得好好,「只要是有關她生活上、娛樂、
工作及起居的東西,我們都一項項的整理出來展覽。」
在這十五年來,Teresa也多次在夢中和三哥相會,她有一次告訴三哥,她的墓園背後空空的鄧長富趕快去看,才知道墓園後邊種了一排樹,可是中間仍有很多空間,
於是他找墓園的人把樹圍起來。「她走之後,我為她辦理後事,她也來講一聲:『三哥,謝謝你!』」
鄧麗君遺囑列清海外物業
最近一次夢到Teresa,她在台北的逸仙路有一間房子,後來家人為她處理掉了,她並不知情。三哥就夢到她回來問:「我的房子呢?」
三哥才猛然醒過來才想起:「她可能真的不知道。」
三哥說到房子的事,才無意中向我透露:「鄧麗君有留下遺囑,她過世前三年寫下。」
Teresa立的平安紙,家裡沒有人知道,「我是在整理東西時,才找出來。遺囑上她都寫了海外有什麼物業,但是台北逸仙路的房子卻沒有寫,
反而海外的就必須寫清楚。」
鄧三哥說鄧麗君的遺囑只有一張紙,內容卻十分的仔細,更講明要為她成立一個基金會。他還說:「你來台北,我把遺囑拿給你看一看。」
拿出來刊登呢?他說不必了。
遺囑仔細到什麼程度?「她連自己三個名字都寫得很清楚包括鄧麗筠(真名)、鄧麗君、Teresa Teng,她都列明,免有差錯;就算東西給媽媽,
她也把媽媽名字寫下來,譬如給我的,也寫清楚鄧長富,顯出她細心的一面。」
成立基金會的三重點
至於成立基金會,主要的工作有三項:
第一、要推廣鄧麗君的歌。
第二、致力培訓詞曲的創作人。
第三、關心社會做更多公益慈善。
三哥現在東奔西跑為鄧麗君的文教基金會忙碌,但他坦言,無論怎樣做都覺得不夠,「因為她這麼多年來為我們這個家犧牲太多,她的遺願當然要切實執行。
一直以來,我總覺得在冥冥中,她都在關注著我們,反正做她的事情,雖然很忙但卻很順利。」
在接手基金會後,台灣廣告系教父孫大偉曾給三哥上了兩堂打造鄧麗君計劃的課,重點是要讓遠去的Teresa,繼續增加新的能量,
每一趟活動可以產生新的火花,無論鄧麗君離開多少年,她依然如神話中的不死火鳥,歌聲在人間迴盪,讓人永遠難以忘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