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字裡行間引用了很多鄧麗君全傳一書的內文,我也修正了很多字句,特此轉載上來。
少女時代,許多台灣樂評人在聽過鄧麗君的歌之後,一致認為這個小姑娘將來必大有作為,事實正如預料,
在鄧麗君二十多年的歌唱生命中留下了許多令人難忘的經典歌曲,因為每首歌她都用自己的真性情去演唱。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南唐-李後主

  鄧麗君走了,她的故事是一個時代的背影,一個是從貧窮到富裕時代的台灣,一個是由政治禁忌到漸次開放的大陸,鄧麗君,歌聲之外的故事多於歌聲本身,而對於歌迷來說,她的精神意蘊尤深。

  那是從夜晚的電臺裏偷偷飄蕩而來的歌聲,那柔軟、沉醉,或喜或憂的淺吟低唱,有別於白日裏陽剛正氣、大義凜然的樣板戲,鄧麗君的歌,給了多少人無窮的暗藏的歡喜,多少人的青春在這些歌聲裏放開了情懷。

  生前是個傳奇,死後平添悲劇,去世的1995年,立刻傳出她曾作為台灣當局情治部分的間諜的傳言,紛紛擾擾,秘密中還夾套著秘密,讓人難辨難分。然而我們不用計較這些,這本身就是那個瘋狂對峙的時代令她做了的犧牲,這個悲劇,是個廣大的悲劇,藏著時代的底色罷了!“停唱陽關疊,重擎白玉杯……來來來,喝完了這杯再說吧。”

  值得回味的是,去世當年,在北京的搖滾界即為紀念鄧麗君而製作了一張《告別的搖滾》,其中有鄭鈞、唐朝、輪迴、黑豹等搖滾歌手或樂隊翻唱她的《甜蜜蜜》《路邊的野花不要採》《船歌》《獨上西樓》《酒醉的探戈》等等,細細打量這些翻唱者的年齡和這些翻唱的曲目,這張專輯幾乎可以看做大陸一代人對鄧麗君的蓋棺定論。她的歌聲,哦,不是,她的”靡靡之音”,曾是那個貧乏無聊時代的精神食糧,那是一個沒有娛樂精神的年代,那是一個人們的言談議論整齊劃一的年代,而鄧麗君的歌,就是對人心禁錮的一次解放。是中華一代人心靈史中溫柔的部分。

  這種感覺,對於現今的年輕一代人,又有多少人能夠理解?這是一個娛樂大眾的時代,我們不缺乏享受娛樂的自由。但我們不能就此別過,拋棄這些過去的歷史,就像我們不能忘記自己的生日和來歷一樣。在現在看起來恍如傳奇的事情,對當年身臨其境的人來說卻是苦澀難言的,鄧麗君的歌聲是那時人們心靈的安慰。

  鄧麗君的歌,無數歌手都有翻唱,她的意義,並不僅僅表現在傳奇的一生之中,她更是開創了一個生活娛樂化的時代。她由黃梅調、台灣民謠唱起,逐漸引導了通俗音樂的走向,使音樂更流行而且大眾;她用古典點染了現代,又用現代詮釋著古典,胸中柔腸,唱出了多少“千里共嬋娟”的意境;她趕場於各大歌廳,巡迴演唱於世界各地,讓音樂的魅力更加深入人心,使人們的生活也因音樂而變得多彩,並更具有了娛樂的趣味,她走在了娛樂化精神興起的前列,被認為是華語歌壇十大精神偶像之首。

  她其實只是一個普通華人家庭的女兒,所以有那麼多讓我們感覺親切的美德:

  她愛讀書,她不淺薄,文字裏的情緒柔如流水;

  她親切溫和,歌聲輕柔如羽,如微波細浪,沁人心脾;

  她含蓄而獨立,並不為婚姻而丟棄自己的夢想;

  她有一副天賦的嗓音,有勤奮謙恭的品德,有以華人為榮耀的自強,也有雙自由的翅膀。

  鄧麗君一張沙龍照,衣服上、手上、額頭上、脖子上,好幾個圈圈。

  鄧麗君在麗風唱片公司發行歌碟的宣傳照,單純而清秀。
{###_happines6802/31/1768441792.jpg_###}
  鄧麗君的歌被認為沒有一首歌不好聽,而她演唱的那些歌曲很大一部分也成為經典曲目,翻唱她的歌曲大有人在,男歌星也不例外,譬如翻唱《月亮代表我的心》就有張國榮、齊秦等人,尤以齊秦的鋼琴伴奏演唱最為有名。

  2004年9月,在深圳也舉辦了一場名為《麗君再世》的演唱會,主唱在演唱會上演唱了《海韻》《獨上西樓》《小城故事》《甜蜜蜜》《但願人長久》等老歌,主唱為證明聲音與鄧麗君相似,還讓觀眾點歌清唱以作評判。

  粉紅世界,入畫容顏。

  鄧麗君偏愛粉紅色和桃紅色,在鄧麗君香港赤柱故居可以看到,從門口的粉紅色鐵欄、客廳裏面的木櫃、茶杯,以及衣服、鞋子,還有房間裏頭的床罩,都是桃紅色系。鐵柵欄原不是粉紅色,是她用油漆刷成粉紅;木櫃原本也不是桃紅色的,鄧麗君買了幾張桃紅色的壁紙,剪紙貼在櫃子周圍。她的美工很好,剪裁栩栩如生,如沒有告訴,旁人是一點兒也看不出來櫃子是被貼成這種顏色的。此外鄧麗君種的花也是脫不了粉色系的蘭花、玫瑰花。  

  鄧麗君的床也是桃紅色,在二樓盡頭的閨房內,粉紅色的“公主床”映入眼簾。這種床的床身以金屬銅打造,上頭有一頂蓋,沿著頂蓋垂吊下來的四週皆有簾,古樸得大概只有在京劇中才能找到這種床的身影了。整個床的床罩、枕頭、頂蓋、簾全是桃紅色系列,床的四週還有鄧麗君親自設計請人縫製的蝴蝶、鴛鴦刺繡。

  翻唱鄧麗君歌曲最有名的莫過於“亞洲天后”王菲。1995年鄧麗君去世兩個月後,王菲推出了《菲靡靡之音》以做懷念,此時的王菲已有很高聲譽,而這張翻唱專輯的演唱方式也很有王菲的個性。

  王菲16歲的時候曾以“迷人小姐”為名推出了一盒卡帶《王菲珍藏集》,也是她的第一盤專輯,這盒《王菲珍藏集》是一張翻唱專輯,由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於1987年,其中

  以翻唱鄧麗君的歌曲為主,如《你在我身邊》《我們倆》《請你猜一猜》等。當年王菲還在內地,演唱方式還停留在模倣的階段,一直到她在香港推出第一張唱片《無奈那天》的時候,在唱法上還帶有些鄧麗君的痕跡。

  鄧麗君是王菲的偶像,她們的唱腔或有相似之處,性格卻有很大的不同,鄧麗君親切和藹,而王菲卻讓人覺得冷酷。這張《菲靡靡之音》收錄了王菲翻唱鄧麗君的14首歌曲,包括《雪中蓮》《又見炊煙》《奈何》《但願人長久》等經典曲目。唱片一推出,頓時引起歌迷極大的關注,甚至於到了今天還有再版。

  其實,王菲的少女時期,正是鄧麗君的歌在中國內地最風行的時候,可以說鄧麗君的歌對於王菲來說是有啟蒙作用的。而在鄧麗君離開以後,許多公司都趁此推出紀念專輯,但是最能讓大家記得的卻是王菲的這張《菲靡靡之音》。這張唱片整張都是鄧麗君的歌,但採用了新的編曲,王菲在唱腔上也不再刻意地模倣,以自己的風格來重新詮釋。

  而王菲近年在香港,乃至整個亞洲的聲名日隆,也使得她在日本獲得了“鄧麗君第二”的稱謂。

  鄧麗君加入寶麗金唱片公司,進軍日本市場之後,獲得了比在台灣時期優良得多的錄音與編曲條件,她的歌唱技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於是寶麗金公司將她以往的那些著名歌曲重新進行了灌唱(如《彩雲飛》《海韻》等歌曲)製作成精選專輯。

  同時,在寶麗金唱片時期,鄧麗君推出了最後一張臺語專輯,1981年寶麗金唱片公司製作的《閩南語金曲輯》(或名為《福建名曲專輯》),這張唱片的曲目多從鄧麗君前兩張臺語專輯《鄧麗君台灣民謠·丟丟銅》《難忘的初戀情人·賣肉粽》中選出。這也是在製作環境變得精良的情況下重新演唱灌錄的。

  據考證,《六月茉莉》《三聲無奈》是《閩南語金曲輯》中年代最為古老的兩首歌。其中《六月茉莉》的歌曲旋律來自福建濱海地區,明末清初隨著大批移民來到台灣,經由作詞家許丙丁的填詞,傳唱成地地道道的台灣民謠,曲風純樸活潑。這首歌是鄧麗君從童年時期以來的拿手歌,演唱起來揮灑自如。

  擁有十億個掌聲的鄧麗君,儘管回首歡笑,也難掩孤獨與悵然。

  撥停所有的鐘 截斷電話

  給狗一根骨頭 免它叫吠

  請鋼琴安靜 低沉的鼓聲

  帶領棺木同來 讓哀悼者進來

  讓飛機在上空盤旋悲鳴

  在空中寫上

  她去世了

  讓廣場鴿子的白脖子套喪章

  她是我的東南西北

  平日的辛勞 週日的歇息

  我的中午 我的午夜

  談話 歌唱

  我以為愛可以永遠永遠

  我錯了

  星不再需要了

  熄滅星星 收起月亮 拆掉太陽

  沖掉海洋 掃走樹林

  因為從此好事不再

  ——W.H.Auden(美國)

  少女時代,許多台灣樂評人在聽過鄧麗君的歌之後,一致認為這個小姑娘將來必大有作為,事實正如預料,在鄧麗君二十多年的歌唱生命中留下了許多令人難忘的經典歌曲,因為每首歌她都用自己的真性情去演唱。有人曾這樣歸納她的嗓音特點:

  1·幾乎聽不出有換氣的地方;

  2·能夠在沒有鼻音的狀況下、唱出連續的高音;

  3·中文咬字準確,清晰度上無可挑剔;

  4·音色甜美,細膩而柔和。

  20世紀80年代之前的台灣,由於國民黨當局在台灣推行了國語教育,對臺語節目有很多的限制,比如規定每家電視臺每天只能播放兩首臺語演唱的歌曲等,但臺語歌曲在台灣又有很長的歷史和很多的受眾,這使得台灣的音樂市場分成了國語歌曲和臺語歌曲的兩個部分。所以,一個歌手如果要在台灣成名走紅的話,那麼也應該能夠佔領臺語歌曲的市場。因此我們也可以看到,以國語為交流語言的鄧麗君,其臺語民謠也唱得相當熟稔。可以說,臺語歌專輯讓鄧麗君更加穩固地佔領了台灣的音樂市場。

  “在從前,唱歌對我來說只有一個唱字,站在臺上心裏還有點害怕,感情和外形都不敢太過分。但自從到了日本,才明瞭表演是怎麼回事,我學會了放開自己和盡情地表現,這才叫做真正的唱歌。”

  被稱做男聲抒情之最的台灣歌手費玉清2003年出版了一張大碟《何日君再來》,特別選擇了在全球華人心目中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鄧麗君的經典名曲翻唱,並以《何日君再來》作為專輯之名。

  費玉清在解釋這張專輯的由來時,很謙虛地說:“論歌壇成就,我是望塵莫及。也許我和鄧麗君小姐有很多共通之處吧。首先,我們走的都是抒情路線,所唱的歌曲本質都是‘溫暖’的;其次,我們在轉音技巧上,用的都是非常‘華人’的方式,表情和韻味都非常‘東方’。”

  費玉清在這張《何日君再來》中一共翻唱了鄧麗君的12首歌曲,分別是:

  《原鄉人》

  《何日君再來》

  《再見我的愛人》

  《我心深處》

  《奈何》

  《償還》

  《我怎能離開你》

  《小村之戀》

  《月亮代表我的心》

  《千言萬語》

  《小城故事》

  《夜來香》

  而其中最有難度的則是那首《月亮代表我的心》,有很多歌手翻唱過這首歌,但很少有人能傳達那種婉轉的情懷。

  要談起鄧麗君,在我們心目中的這一位巨星,其實,會讓我回想起過去的演藝歲月。經濟起飛的那個時代,在秀場或各式場合的表演,鄧麗君的所有成名曲,全部都是聽眾要的“必需品”,她的音樂伴隨著無數的聽眾成長,也讓無數的歌者回味無窮,鄧麗君的音樂代表一種品位,代表各階層的心情寫照,代表一個時代的記憶。

  回想這一位國際巨星的生平,讓我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的上進心,她那種敬業態度,自我要求的魄力,是她成功的主要動能,因著這樣的條件,她精通法語、英語、日語及多國語言,反映了鄧麗君的語言天分以外,更可看出她巨星光環下,不斷進修充實自己的努力及其用心。這樣一位國際知名的巨星,她持之以恒的上進心、追求知識的決心,是我們學習的典範。

  鄧麗君還有一個特質,讓大家欽佩,就是她重視自己的公眾形象,不以自己的知名度圖謀私利,她總是義無反顧地為自己的社會義務而努力,處處以群體為本,她所有美好的特質,正是我們社會缺乏的堅持。

  ……

  ——高金素梅《鄧麗君與我》

  “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方法,不過我是覺得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好-我今天雖然是個歌星,但是我唱歌的時候把我所有的感情,所有的feeling,都用我的歌聲表達出來了。內心的感受,不管是歡樂也好,寂寞也好,痛苦也好,我只是用歌聲來表達的。”

  鄧麗君去世之後,北京搖滾界的音樂人為她製作了一張懷念專輯《告別的搖滾》,專輯的文案中寫道:“十數年間,鄧麗君用甜美明亮的歌聲溫柔了眾多的音樂人,在我們的周圍,生活著這樣一群年輕勇敢的音樂家,他們在認識列儂和迪倫以前,最先接觸的正是鄧麗君。雖然,最終他們選擇了另一種音樂的表達形式,受眾多的音樂愛好者的喜愛。很久以來,他們一直在尋找一個展示他們共同創作音樂的機會,然而未曾想到,最開始一起的創作就是如此傷感的主題,他們用自己的理解方式,重新演唱那些膾炙人口的作品,這正是他們最初的衝動!”

  這張專輯收錄有鄭鈞演唱的《甜蜜蜜》《船歌》;輪迴樂隊演唱的《在水一方》《酒醉的探戈》;臧天朔演唱的《再見我的愛人》《路邊的野花不要採》;黑豹樂隊演唱的《愛人》;唐朝樂隊的《獨上西樓》;群星的《夜色》。

  鄧麗君在歐洲遊玩時的照片,她的美麗與優雅令人難忘。

  挂著獎牌,手中還拎著大座的獎盃,這是鄧麗君在日本領得一個大賞時的情景。穿著金光閃閃的舞臺服裝,她的表演很動情。

  鄧麗君去世的消息傳至台灣之後,“臺視”當晚在短促的時間內迅速製作了一期懷念她的專題節目《何日君再來》,節目由田文仲主持,她曾在鄧麗君《十億個掌聲·15週年台北演唱會》上擔任主持。

  自然,在這期節目裏,鄧麗君的經典歌曲成為了貫穿節目始終的線索和主題,為強調鄧麗君與“臺視”的淵源,節目中回放的歌曲大部分是她1982年以前在“臺視”錄製的個人專輯。

  鄧麗君曲風多樣,從婉轉的抒情歌曲,到節奏稍快的英文歌,以及翻唱的東南亞等地的民謠,又或者是台灣本土小調,她都能拿捏準確,胸中有丘壑。對於臺語小調,她更是以深沉的情懷,溫婉地吐出曲中深意,娓娓傳達出歌曲中潮濕的風情,她的唱法,唱出了臺語小調中優雅的一面,是許多歌手所難達到的。

  另一張古典概念的大碟《淡淡幽情》,更是成為鄧麗君歌唱生命的一個里程碑,它的意義,幾乎就是鄧麗君的意義。

  “靜靜走在沒有你的夜裏,當寂寞不知不覺出現在我心裏,我輕輕地問自己何必想你,但究竟為什麼不能忘記。

  “靜靜走在沒有你的夜裏,但淚水在我眼裏不能掩飾,想你只是因為愛你,寂寞只是因為失去了你。

  “午夜微風,吹醒我的夢,吹醒我的沉醉別讓我再想你。午夜微風,吹醒我的夢,吹醒我的沉醉別讓我再去回憶,曾經有過的愛情,只留下一聲嘆息,愛的結局依舊是分離。

  鄧麗君的舞臺經驗和音樂表現力堪稱傑出,她去世之後,鄧麗君文教基金會耗資千萬港元(約合新台幣4500萬元),在香港連辦25場《但願人長久》音樂劇。這出音樂劇選角頗費週折,令飾演鄧麗君30歲時期的彭佳慧大喊緊張得透不過氣來。

  來港第七天的彭佳慧和先來的侯湘婷分別演唱鄧麗君大西洋城表演時期的英文的《MacktheKnight》和粵語的《漫步人生路》。接了這個音樂劇之後,她們兩人顯得非常緊張,每天都在研究鄧麗君。

  出道十年的彭佳慧第一次演戲:“要扮演每個人都覺得歷歷在目的鄧麗君,實在好難、壓力好大,直到現在,我都不相信我做得到。”從第一天就被拉著走踢踏舞臺步開始,她每天都哭,和妹妹通電話時也嚷著“我不行了”。她將演唱21首歌,有些是新編的歌劇音樂,有些是鄧麗君的名曲,還被要求唱得像,但唱慣pub的她站出八字步:“我都這樣站,她卻站得優雅,我換氣像犀牛,她唱現場都聽不到換氣聲,巨星真是不簡單。”

  已經演過四部戲的侯湘婷看來輕鬆得多,她將演唱八首歌,但早就熟透了這些名曲,當年唱《你怎麼說》還曾經讓她拿過冠軍,只是要唱出鄧麗君的味道,必須帶著笑臉唱出柔美,“能演鄧麗君,爸媽都覺得光榮呢。”由於激動,侯湘婷還忍不住淚灑現場。”

  鄧麗君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她以身為中國人而驕傲,將無數中國民歌唱到世界各個地方,1986年,河北電視臺拍攝了《鄧麗君故鄉行》的記錄片,對她作的貢獻給予了充分肯定。

  鄧麗君在二十幾年的藝術生涯中,演唱過上千首中國民歌、古典詩詞、流行歌曲和外國歌曲,唱紅了幾百首,蜚聲國際歌壇。

  “鄧麗君何止是台灣的歌后”,也是“華人的歌后”;“有海水的地方,就有鄧麗君的歌”——海外流行的這類話語,道出了一個真理:鄧麗君的歌唱藝術“透入世情三味”,能用一種純真的人類感情,把海內外生活在不同國家或制度中的人們聯結在一起,使大千世界變得更加美麗。我們衷心祝願,鄧麗君的芳名和華容,將伴隨她那美妙的歌聲,永遠留在人們的心底裏。

  ——電視文獻藝術片

  《鄧麗君故鄉行》攝製組

  “來來來,喝完這杯再說吧。”這是鄧麗君最著名的歌曲之一《何日君再來》的一段獨白。有關這首歌,還有很多記憶。有人回憶了十多年前這首歌在海關的遭遇:

  1987年,媽媽從香港帶回好多磁帶和錄影帶,其中80%是鄧麗君的,NHK演唱會錄影帶也在其中,但這盒錄影帶比我媽遲了一個月才回到家—因為海關扣留了它,當時不懂是什麼原因。

  當我們把這盒錄影帶放進錄影機,欣喜地觀賞了大半個小時,螢幕上突然全部雪花,這就完了?我拿起錄影帶的盒子一看,原來整首《何日君再來》被刪掉了,前前後後差不多有五分鐘,《何日君再來》是我媽媽最喜歡的鄧麗君歌曲之一,我們都氣憤得不得了!後來打電話給海關想討回公道,被告知原來《何日君再來》在大陸是禁歌,但原因不詳,後來從不同渠道得知,這首歌在解放前是妓女唱的歌,所以被禁,可是翻遍了歌詞,沒有發現任何三級鏡頭,這首這麼美的流行歌曲就被扼殺了。

  ——晴朗

  但事實上,《何日君再來》卻是由創作過許多愛國歌曲的作曲家劉雪庵為一部廣告宣傳歌舞片《三星伴月》所寫的,創作時間是1936年,這本應是一首很具愛國情懷的歌曲,但是《三星伴月》的導演方沛霖在未經過劉雪庵的同意下就讓編導黃嘉謨添上了歌詞,於是此曲一變而為幽怨的愛情歌曲,為它將來的坎坷經歷埋下了伏筆。

  1939年香港一部抗戰電影《孤島天堂》將《何日君再來》選為插曲(黎莉莉演唱),以描述青年男子參軍前與女友依依不捨的情景,歌曲韻味與故事情節契合得恰到好處。這首歌隨後被李香蘭翻唱並收入唱片,很快就家喻戶曉。

  20世紀80年代初《何日君再來》因鄧麗君的翻唱進入大陸再度走紅,卻被認為是有“靡靡之音”的嫌疑,因此在當時這首歌也一直處於私下傳唱的境地。一些故事,現在看來有趣,當時卻是殘酷,歷史值得人們玩味。

  還在海峽兩岸對峙的時候,鄧麗君的歌成為台灣對大陸廣播的一項重要內容,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時期,鄧麗君的歌聲在大陸漸漸傳開並走紅。也在這個時候曾有相當長時間被禁。

  雖然鄧麗君年少時即從學校裏退學而專心唱歌,但是除了得天獨厚的唱歌天賦之外,她的語言能力和文學修養也有過人之處。而且她還在台灣當局社會戒嚴,封鎖左翼文學作品的形勢下,讀過20世紀40年代著名女作家蕭紅的小說,她讀了《回憶魯迅先生》之後,對人稱讚蕭紅的文章寫得好,接著說:“過去我不了解魯迅,讀了蕭紅的小說之後,才讀魯迅的作品。”

  鄧麗君病故後,各地報章紛紛發表悼念她的文章,1995年5月28日,台灣《自立早報》以《沒想到一位名藝人,內心如此孤寂》為題,公開發表了一份鄧麗君生前手稿,一首哀婉的詩作。

  星願

  花影入水人入夢,風雨浮沉中。星海深處不勝寒,幽幽獨眠愁。不堪回首望年少,人間難預料。莫將煩惱著詩篇,淡淡紅顏笑。天涯人悲歡皆夢,寂寞路知己難逢。無奈時不妨隨風月朦朦,莫辜負似水柔情。在水一方歌聲裏,願化作彩雲飛。千言夢語花落時,默默水東流。

  其後,鄧麗君生前部分手稿,由樂界人士如童安格、李子恒整理,由李壽全製作,范宗沛編曲,共同製作成《星願》公開發表。李壽全說:“沒想到一位成名如鄧麗君的歌者,內心竟是如此孤寂。”這位台灣音樂人還說:“生命,演藝之路充滿了困厄,鄧麗君應是成功地走完了屬於自己的傳奇之路。”

  而這一首《星願》也由兩岸三地的著名歌星:張學友、艾敬、齊秦、齊豫、潘越雲一起演唱。

  繁華難耐淒涼,在鄧麗君去世後,她立刻變得比生前更為神秘,有關她的流言紛紛擾擾,而其中最具爆炸性的莫過於說鄧麗君是台灣間諜的傳說。

  鄧麗君去世不到一個月,台灣大眾雜誌《獨家報導》於1995年6月採訪了原國民黨高級將領,退役少將谷正文,併發表了《鄧麗君是“國家安全局”的秘密情報員》一文。據谷正文所說:“鄧麗君是台灣‘國民黨國家安全局’的秘密情報工作人員,隸屬於‘台灣國家安全局第三處’,由當時的三處吳處長(於1994年去世)負責單線聯繫,而配合協同工作的則是我所在的‘台灣國民黨國防部軍事情報統計局’。”

  而用四個月時間採訪鄧麗君生平,撰寫了《鄧麗君的正式世界》的日本記者宇崎真和作家渡邊也寸也訪問了谷正文,就“鄧麗君是台灣間諜”之說再做核實,谷正文做了更詳細的透露。

  “談及此事,還須首先知道當時的歷史背景。台灣在20世紀60年代,正是戒嚴時期,任何人‘出國’都必須經過‘國家安全局’的許可,只有‘外交部長’等官員例外。鄧麗君作

  為藝人,自然‘出國’也須經過‘國家安全局’的許可。當時鄧麗君為了演唱事業要經常‘出國’,於是‘‘國家安全局’了解了她的情況之後,就討論她是否可以吸收、利用,這是1967年或1968年的事情。”經過“國家安全局”調查鄧麗君的家庭背景、家人對“國家”的忠誠度,以及鄧家在大陸的親戚情況,認為鄧麗君足堪任用,於是製作了一份關於鄧麗君的檔案文件。

  這是否就意味鄧麗君就是臺當局的情報員呢?谷正文則不認同:“我們的目的不是讓她當個情報員,而是利用她經常‘出國’的機會,希望她做些穿針引線的工作。我們有正式的情報員,但鄧麗君不是。”谷正文說,“由於鄧麗君沒有受過任何特殊訓練,只能做一些聯繫點與點的‘聯繫工作’,頂多是傳遞一些用烤墨紙寫成的報告或信件。”

  谷正文言之鑿鑿,消息一傳出,引起了台灣社會的震動,不管是真是假,將“國際巨星”與“間諜”聯繫到一起就足夠耐人尋味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台灣正處於戒嚴時期,政治充滿了禁忌,在它光鮮的外衣下,潛規則是如何操作自然是引人入勝的事情。“鄧麗君是台灣間諜”的新聞自然很滿足人們對政治“內幕”的窺測慾望。

  谷正文的這些話遭到了鄧麗君家人的否認,鄧麗君的兄長鄧長富代表家屬向新聞界發表了以下聲明:

  《獨家報導》雜誌的採訪報道文章是在沒有經過綜合的調查,也沒有向家人做任何求證的基礎上撰寫的,是對鄧麗君本人的侮辱,作為同是記者的我本人,為它感到羞恥。

  而在台灣民間,人們第一次聽說“鄧麗君是間諜”時非常震驚,而在驚訝之餘,輿論反應普遍傾向於同情鄧麗君,人們認為,當年的台灣國民黨當局以批准出外演出為交換條件,將一名尚未成年的少女脅迫收編進國民黨情治系統之中,這種做法任何時候都是不能容忍的。

  鄧麗君與父母、兄嫂一家及弟弟的合影,發表在一本日本雜誌上,這是她初到日本時的照片。從照片中即可看出,她是整個家庭的中心人物,萬千寵愛於一身。

  鄧麗君的一張沙龍照,顯出溫和氣質。

  鄧麗君去世後一年,日本的公司為其主辦了“何日君再來”追悼會,這是主辦方為其製作的宣傳海報。細心的讀者可以從照片中看到,在這張海報中,並沒有使用她當初在日本出道時所用的英文藝名“TeresATeng”,而用的是“鄧麗君”。

  “鄧麗君追悼展”的宣傳海報,音容宛存,伊人不再。照片中還有鄧麗君演出時穿過的服裝,以及佩戴過的珠寶。

  “鄧麗君西餐懂得多”,這是發表在一本雜誌上的照片,封面上的鄧麗君還非常年輕,形象也很溫婉,正如內文提要中所雲:“和鄧麗君聊天是一種享受。她說話慢,語氣斯文,又誠懇,專心聽對方的意見。與她共餐更是一種享受,因為她很懂得吃,會把好東西介紹給朋友。問她為什麼對西餐懂得這麼多,她說:‘在日本,不吃日本菜就吃西餐’。”

  在日本街頭的照片,和任何一個普通的少女一樣,這是在日本剛出道時期的照片,還沒有太多的明星派頭。

  一張雜誌照片,正在西餐廳裏喝茶。照片中的文字是:有愛才有快樂,正說明瞭鄧麗君對愛情的觀點和渴望。

  另一張雜誌照片,為該雜誌的“明星與時裝”主題而照。文中所雲:臺上和台下的鄧麗君,裝扮並沒有什麼兩樣,還是一派的清純淡雅。照片中的她,有清新淡雅的氣質,也有嫵媚的風情。

  為一本名為《大眾電視》的雜誌拍攝的封面,已有很成熟的風情。

  娛樂文章,封面上的鄧麗君,“‘假護照風波‘後,身價大增。”

  上一本娛樂雜誌的封面,身上的圈圈很多。這本雜誌上有雲:“小鄧旋風襲台灣。”

  新年之前,為一本雜誌寫的祝賀詞。該雜誌說,鄧麗君要為歌迷再多唱一個15年,應該是出道滿15年時的照片。

  家居小照,翻閱自己的往日照片。

  日本報章發表的鄧麗君家居照片,一片素凈。她的家中,色調簡潔明快。

  一張宣傳照片,在彩紙折疊的燈飾前。

  鄧麗君在日本演出時的照片,被歌迷的熱情和真誠感動得熱淚盈眶。

  發表關於鄧麗君文章的雜誌照片。雖然照片中的她笑臉迎人,但這本雜誌發表的文章卻是八卦花邊,談的正是鄧麗君與秦祥林的戀愛緋聞。

  “鄧麗君與秦祥林戀愛的消息,雖然傳得如火如荼,但鄧麗君本人卻始終不肯承認!其實這是他們個人的事情,不勞大家太過關心。”——該雜誌的評述。

  日本報章發表的鄧麗君圖文,還是一派清純裝扮。

  日本的一本《明星速報》以鄧麗君為其封面。

  《明星速報》的另一幀鄧麗君的照片,照片中的她懷中抱滿了歌迷贈送的鮮花,喜不自禁。

  《明星速報》中的鄧麗君,在東南亞演出時,遊玩於當地的小漁船中,非常開心。

  該《速報》報道的鄧麗君在香港演出的情形。

  雜誌上發表關於鄧麗君的文章,這回說的是鄧麗君學外語的故事。眾所週知,鄧麗君學習外語的能力很強,她自小使用國語聽說,除此之外,其他中國方言如閩南話、粵語也很流

  利。外語之英文、日語、馬來語、法語等語言也都精通,是個很有語言天賦的人。這期雜誌,講的就是鄧麗君學外語的方法。

  身穿和服的一張照片。入鄉隨俗,既然來到日本發展,不妨穿上和服;既然穿上和服,也該擺擺日本女人不勝嬌羞的Pose。

  在一家酒吧中,與唱片公司的同仁一起鼓掌。

  演出時的一張黑白照片,手中的話筒還是有線的,她身上的裙子很有趣,圖案是梅花、方塊、紅心等撲克牌的圖案。

  雜誌封面上的鄧麗君,這本雜誌在這一期發表的是有關於日本紅白歌星大賽的消息,鄧麗君所參加的紅白歌星大賽,從沒有失手過,總是能取得最好的成績。

  一張宣傳海報,她的身邊擺放著新出的唱片。海報中的宣傳語是:“鄧麗君有新作面世,親自出馬宣傳再所難免。”

  一張沙龍小照,輕鬆而不正式,但也反映了鄧麗君親切的一面。

  鄧麗君的漫畫形象,發表在一本雜誌中。

  在紅紗之後的鄧麗君有點鬼魅,仿佛要被這種紅色所淹沒。

  鄧麗君去世六年之後,也即2001年,“鄧麗君文教基金會”於5月8日鄧麗君的忌辰,在海內外同期推出鄧麗君生前沒有出版的最後一張專輯。作為上世紀華人歌壇最閃耀的明星,鄧麗君的歌聲及其生平已進入了中國音樂史,這張專輯於2001年

  4月28日在香港搶先一步發行,5月10日後大陸版由上海音像出版。這張紀念專輯香港版名為《絕唱重生》

  這是一張《新歌+精選》的宣傳圖片,是鄧麗君生前計劃好的一張唱片。與外界傳言所說的不同,這張《新歌+精選》並不是鄧麗君偶然錄音的結果,而是在她工作計劃內由她自己監製的一張唱片。鄧麗君的弟弟鄧長禧說:“從1987年以後,姐姐已很少錄音,這張唱片是她在1990年著手準備的,外文歌曲是1992年在法國錄製的,另有六首三四十年代的國語歌曲則是1993年在香港錄製的。”鄧麗君錄音前在清邁打電話給鄧長禧,告訴他自己準備再出專輯,當鄧長禧關心地問她是否準備成熟時,鄧麗君頗為自信地說“準備好了。”當時鄧麗君錄專輯的心態是:要麼不做,要做就一定要有突破。

  曾在香港陪過姐姐錄音的鄧長禧,描述了鄧麗君錄音的情景。下午兩點鐘,鄧麗君和幾位樂手一起聚到錄音室,開始大家一邊喝咖啡一邊聊音樂,到下午五點大家再進棚錄音。當時的這張專輯僅僅只是把前期的人聲錄製完成,還沒有做後期她就逝世了。在整理鄧麗君的遺物時,鄧家人本來不打算把這些歌曲拿出來出版,只想當成遺物來保留,直到現在才考慮拿出這些歌曲重新製作出版。

  親愛的鄧麗君小姐

  MS·鄧麗君

  如果現在,你五十年的人生可以重來的話……

  會以什麼樣的風格重新詮釋《償還》呢?

  來到日本時,會以什麼樣的裝扮出現在《空港》呢?

  《別離的預感》……口紅的顏色是什麼?

  五十年的人生重來的話,現在的你會是什麼樣的表情?

  會再唱“任時光自身畔流逝”給我們聽吧?

  從你進入深深的恒久睡眠那一天開始

  已經過了十年,《直到現在》……

  想來還是遙遙無盡期的吧?

  現在,在另一個世界過著第五十個人生的你

  唱著什麼樣的歌呢?

  希望能比目前為止更好,你的心能獲得滋潤

  唱著幸福的歌曲。

  對,就是在最近。

  夢中再見到久違的你的笑臉

  真是非常的高興。

  現在你的笑臉一定更加漂亮吧?

  你的笑容永遠迷人。

  —日本鄧麗君歌迷會會長

  由於專輯只做了前期,只是個半成品,鄧長禧於是找到了台灣音樂人李壽全,希望將這張專輯製作完滿。李壽全聽了這些歌后非常感慨:“雖然鄧麗君已經離我們好遠,但是歌聲還是很近!”

  經過商量,“鄧麗君文教基金會”決定2001年3月在新加坡和北京同時製作這張大碟。其中五首英文歌在新加坡製作,而另外六首來自於30年代上海的歌則在北京完成,北京交響樂團為這些歌曲加入華麗大氣的交響樂。鄧麗君生前培植的這些英文歌還沒有細緻做下去,母帶中只有一些簡單的樂器,後來李壽全邀請了澳大利亞、新加坡的歌手為鄧麗君的歌聲錄製和音,並邀請了北京的管弦樂團,重新為鄧麗君的英文歌編曲。

  雖然生前風靡大陸,有“小鄧”之譽,不過她的音樂從沒有在大陸製作過,只在台灣、香港、美國、日本和新加坡、法國等地錄製過。這一次她的專輯竟然和北京的管弦樂團合作,令北京許多知名的音樂人很興奮和感慨。

  除了《smokeinyoureyes》等五首英文歌外,這張專輯還有《恨不相逢未嫁時》《不了情》《人面桃花》《莫忘今宵》等中文歌。

  鄧麗君的親筆遺作。一張紙上的淡淡的痕跡,寫著她的心事,語調傷感。這就是她後來被編輯的詩作《星願》。這首詩,後來還被譜成歌曲,又有齊秦、齊豫等著名歌星演唱紀念。“一切都是為了年少的野心而開始,只要惶恐逞雄,不理黑暗中的陷阱,為何獨立細雨中,是否世事難預料……身世浮沉雨打萍,天涯何來有知己……”

  鄧麗君在“香港鄧麗君歌迷會”的會員證,她也是這個歌迷會中的一員,在會員證上,

  她的編號是1,筆名則以英文名“Teresa”代替。

  鄧麗君文教基金會為紀念鄧麗君投資排演了傳奇音樂劇《但願人長久》,此劇在香港公演時,基金會製作發行了一套紀念郵票。

  北韓為鄧麗君製作的一張郵票。當有中國人去北韓觀光旅遊的時候,天生能歌善舞的北韓人也經常以演唱《甜蜜蜜》《月亮代表我的心》等一首又一首的鄧麗君歌曲作為熱誠的歡迎。

  不過,北韓雖然發行了鄧麗君的郵票(其實還有已逝的英國王妃戴安娜的郵票),但據說這種郵票在北韓國內是不可以使用的。中國人去北韓旅遊,最後購買的東西就有北韓專門發行的這張“華人歌星鄧麗君”的郵票。

  鄧麗君的簽名,“鬼畫神符”還是“鬼斧神工”?很容易可以認出簽名裏的“鄧”字,而“麗君”二字卻在一撇一捺中飄散難認了。

  在“筠園”中,在鄧麗君的墓碑前,可以通過一個按鈕進行點歌——當然,點播的歌曲都是鄧麗君自己演唱的—一共可以點播的十首經典鄧氏情歌中,就有在2004年11月下旬去世的,被認為是香港樂壇鬼才的黃為她創作的《忘記他》,這是一首粵語情歌,也是鄧麗君粵語歌中的當然代表。

  鄧麗君出道不久,黃即發現了她的潛質,他慧眼識珠,堅信鄧麗君日後一定會有巨大的成績。

  鄧麗君是《明報週刊》的常客,這是香港的一份娛樂雜誌,鄧麗君27歲時,也即1980年10月,首次在《明報週刊》上亮相,成為《明報週刊》第622期的封面人物。這是《明報週刊》第1383期,登載的是鄧麗君客死泰國清邁的消息。鄧麗君的故事佔據了該期雜誌的主要內容,有關她的死因、故居、一生情事皆有敘述。封面上,鄧麗君最後一位男友,以及一生鍾愛的母親,各自的表情不同。對於鄧母來說,白髮人送黑髮人,此時心中的悲痛已不可言表。

  瓊瑤在黃山的照片。

  瓊瑤寫的言情小說感動了一個時代的中國少女,音樂天后鄧麗君也沒有逃出她的影響。據說,鄧麗君非常喜歡瓊瑤與嚴沁的小說,對於瓊瑤早期的小說《窗外》《庭院深深》更是鍾愛,深深迷戀於其中的愛恨情結、悲歡離合。然而,瓊瑤的這些“有情人終成眷屬”的言情故事並沒有成為鄧麗君的愛情、婚姻指南,終其一生,她還是被關在婚姻的門外,而本身的故事,仿佛又是一本紅顏薄命的小說。

  早期由瓊瑤小說改編的電影,其主題曲很多都由鄧麗君演唱,這其中最著名的即是《在水一方》:“綠草萋萋,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脫胎於《詩經》的這幾句歌詞被鄧深情地唱出,時而迷茫、時而明朗,其中的苦悶情緒和莞爾之喜悅盡在歌聲的一絲一縷中被表達得淋漓盡致,這是需要一個有愛情故事的女人才能唱出來的。

  演唱瓊瑤電影的插曲,從而使鄧麗君結識了瓊瑤電影的主要演員,二林二秦之中的秦祥林即與鄧麗君發生過一段真假莫明的戀情,但鄧麗君最終知道秦更愛的是林青霞,也就早早退步抽身,這段緋聞便很快收了場。

  而這張照片,正是林青霞與秦祥林在電影中的劇照,如今算來,已是30年前的如煙往事了。

  鄧麗君1989年在香港與日本做衛星連線的演出,這是她和香港著名歌星譚詠麟在一起的照片。

  鄧麗君與譚詠麟是同時代的歌手,兩人的交情自然也是匪淺。2000年11月22日,譚詠麟任主席的“東魅網”與“鄧麗君文教基金會”一起成立鄧麗君官方網站“永遠的鄧麗君”,以示對逝去的優秀同行的致意和懷念。

  在網站成立的儀式上,譚詠麟感觸無限,眼有淚光。事後訪問他時,他沒有否認,更面有憾色地說:“她去世時還很年輕,否則仍有一番作為。”他亦坦言於網上重溫她的資料,勾起他們相識於微時的種種回憶。最深印象一次是他們在新加坡登臺時遇上,還一同入住同一間酒店,空余時便在酒店走廊上,拿著啤酒及花生談天說地,彼此儼如大孩子般,這些日子過得很快樂,亦是最真的時刻,頗堪回味。另一次是大家合作拍《愛人女神》MTV,向來斯文的她,突然來了180度轉變,為配合扮飛仔的他,也扮起飛女來。如今一切俱往矣!

  譚詠麟稱開設鄧麗君網站,是有感她在華人地區是一個很有影響的歌手,當與文教基金會接觸,希望他們提供有關資料,大家一說即合,前後不過一個月時間便成事,而設計網站則精益求精,花費了有半年時間。

  天生“流浪女”、“不要問我從哪來”的台灣女作家三毛。

  這是在旅途中休憩的三毛,三毛去世於上世紀90年代初期,其落葬的墓地就在“筠園”附近。鄧麗君與三毛,都是台灣社會感人至深的女人,在音樂與文學之中,兩人各自代表了一種流行的風氣,也都是台灣文化符號式的人物。

  歌神許冠傑在演唱會上展示他的百變衣衫。20世紀70年代,許冠傑兄弟與鄧麗君一道開拓了中文歌曲的市場,使香港人們的音樂接受習慣從西方歌曲轉到了中文歌曲之中。

  老友許冠英。

  許冠英是鄧麗君的老友,2003年,紀念鄧麗君逝世八週年的“鄧麗君紀念音樂會”上,

  許冠英也動身前往參加,旋即被媒體圍住,問其為何與鄧麗君有此深厚淵源,他回答說,自己與鄧麗君認識多年,記得當年第一次走埠登臺,同行的便是鄧麗君。雖然那時的鄧麗君已是當紅歌手,但卻沒有一點架子,平易近人,常與他及樂隊成員一齊玩樂。當媒體再笑問如此好的女人,他沒有追求之意嗎?他直言從沒想過追求鄧麗君,大家只是好朋友,他很謙虛地說:“我生得那麼醜,哪敢想追求的事呢!”

  香港演員曹眾,鄧麗君御用模倣者。

  曹眾不但長相與鄧麗君相似,而其身材則更像。倫敦杜莎夫人蠟像館香港分館要製作鄧麗君的蠟像,便是以曹眾作為模特量身製作的。曹眾表示鄧麗君的旗袍很合她的身形,沒有改動過,但自己的身材不及鄧麗君苗條,腿亦不及鄧麗君靚。至於為何被選中作鄧麗君替身,曹眾笑言是因為身高相近。

  為鄧麗君做模特,曹眾感到很榮幸,沒有收取任何酬勞,在度身儀式上,曹眾穿上的是鄧麗君生前穿過的一件黑色旗袍。而在“鄧麗君紀念音樂會”上,曹眾還表示自己曾夢見與鄧麗君一起跳爵士舞,她認為這是偶像在向她報夢,因此自己也計劃在這場音樂會上表演舞蹈。

圖文來源:國際線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