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天祥  2003/5/12
自從公共電視播映的連續劇《人間四月天》搬演了作家徐志摩與結髮妻子張幼儀、靈魂伴侶林徽音、以及讓輿論禮教措手不及的陸小曼之間的情事後,讓不少人不禁又想起這位充滿自由、浪漫氣息的大作家在文學以外,對其他創作媒介的啟發與影響。 尤其是他的詩。
徐志摩的新詩創作從進入劍橋大學開始到飛機失事殞命為止,也只不過十年光景,但是他的詩情卻影響了整個華文世紀。
1976年香港嘉禾公司難得推出一部時裝文藝片《秋霞》,不但捧紅了第一次主演電影的的陳秋霞,其根據徐志摩詩作「偶然」譜寫的同名插曲,更紅遍港台,造就了七0年代一顆橫跨影、歌壇的慧星。

為什麼稱她是慧星?陳秋霞1976年進入影壇,1981年就與馬來西亞華裔企業家鍾廷森結婚而息影,從影時間不過五年,演出作品也不到十部,而她的崛起也帶有一點傳奇色彩。1975年,18歲的陳秋霞參加了香港流行歌曲創作比賽,以風靡全場的姿態贏得作曲及演唱雙料冠軍,當時她稚氣未脫的清純容貌,及以鋼琴自彈自唱的水準,都令名導演宋存壽印象深刻。

1972年宋存壽啟用林青霞在瓊瑤小說改編的《窗外》中擔綱,已證明其過人眼光。四年後,他正在為嘉禾公司籌拍一部文藝片物色女主角,得見陳秋霞的歌唱演出,立刻決定女主角非她莫屬,並將影片取名為《秋霞》,電影女主角與主演明星同名,在華語片史上絕無僅有,而陳秋霞在片中亦自彈自唱的安排,更是有意移植其天才玉女的形象。嚴格說起來,《秋霞》擺在宋存壽導演的作品年表裡,實在稱不上什麼代表作;足以讓宋存壽留名影史的經典應該是《破曉時分》(1968)、《母親三十歲》(1973),即使在文藝片類型裡,《窗外》或者《此情可問天》(宋存壽1978年的作品,由林鳳嬌、秦漢、江明主演)的成績也更值得推崇。這也突顯出《秋霞》作為一則明星崛起的傳奇遠比探索導演風格,更加適宜。

七0年代有個不成文的默契,以歌唱走紅的女歌星去演電影,大都鎩羽而歸。崔苔菁(《何日再吻君》)、張俐敏(《昨夜星辰昨夜風》)、鄧麗君(《謝謝總經理》)都是借鏡,鳳飛飛則是運籌帷幄了好久才連演了《春寒》、《秋蓮》、《鳳凰淚》等片,但也難以和她如日中天的歌唱、電視事業相比。而陳秋霞幾乎是當時唯一能同時在坊間「十大影星」、「十大歌星」榜上名列前茅的女藝人(男性裡面大概只有劉文正有同樣際遇)。而更令同儕又嫉又羨的是陳秋霞初登銀幕,就以《秋霞》登上第14屆金馬獎影后寶座(當時有個玩笑是陳秋霞接獲得獎消息時曾懷疑會不會得獎人是林青霞而弄錯了,事實上林青霞一直要到1990年才總算以《滾滾紅塵》登上后座,坎坷得多),多少也說明了,陳秋霞當時銀幕上下清純的才女形象,連評審也為之心動。所以,儘管就明星對電影工業影響的份量來看,她遠及不「二林二秦」的林青霞、林鳳嬌舉足輕重,但她同中求異的獨特形象(非本土的、創作型的),卻在當時成為一種新的潮流與指標。
陳秋霞在成名作裡飾演一個先天有缺陷的純情少女,彈琴和唱歌是她寄情解憂的良方(多麼明顯量身打造的劇情),儘管她楚楚動人,鍾鎮濤飾演的男主角也對她死心塌地(兩人當時堪稱港星來台發展中最成功的金童玉女),但先天的宿命缺陷最後仍將奪去這一切。徐志摩的「偶然」在這裡成了一個被借來煽情的註腳: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欣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
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陳秋霞還是以她一貫自彈自唱的方式詮釋這首詩,她作的曲子即使由平靜到激昂,但透過她清柔的嗓音唱出,也不禁變得柔美、純情許多。陳秋霞的歌喉跟她的外型幾乎是一個樣的,就連演技上的稚嫩,都變成輔助這個形象的利器。我不認為她在《秋霞》的演技有超出當時文藝片的窠臼,所謂的「突破」或「驚喜」,頂多是她在片中發揮的鋼琴才華與歌唱實力,是貨真價實;跟其他女明星抱把吉他、擺個姿勢,傳來的卻是小喇叭、薩克斯風搭配著鳳飛飛、甄妮歌聲的荒謬情境,有所區隔吧!
不過過了將近二十五年,我幾乎記不起來陳秋霞還唱過哪些歌,倒是這首「偶然」讓我記憶猶新、念念不忘。徐志摩當時在詩中哀悼的不是像片中女主角那樣短暫的生命,但是將原作對情感偶然交會卻不由自主的剎那光芒,轉移到電影裡的情節,卻也不無道理。尤其是英年早逝的詩人詩作,被一個在影壇曇花一現的女孩譜成膾炙人口的時代流行曲,這個交會時互放的光亮,也足以構成一段傳奇軼事了。

很多人以為徐志摩的詩比《秋霞》還早兩年就已經被李行導演、蕭芳芳主演的《海韻》引用過了,其實是個誤解。徐志摩確實寫過一首三大段的長詩「海韻」,而本片也有一首叫做「海韻」的主題曲,連女主角蕭芳芳的出場鏡頭都如徐詩所述,一個人述佇立在海灘徘徊;而莊奴作詞的歌曲開頭亦刻意沿用徐詩章首的「女郎﹍﹍」等詞,但這都只是橫向移植或模仿學樣而已,電影並未真正地詮釋詩情,歌詞也不是全部套用原詩,所以以為鄧麗君唱了一首徐志摩的詩,並不正確。
至於《海韻》這部電影究竟在講些什麼呢?蕭芳芳在片中是個個性孤僻的千金小姐,由於母親年輕時死於精神病院,令她擔心也會步其後塵,所以雖然她跟秦漢飾演的窮大學生情投意合,卻依然存在著這層疙瘩。在她生日的那一天,秦漢前來祝賀,赫然發現蕭芳芳的繼母(胡燕妮飾演)竟是他多年前離家出走的大嫂,為了勸大嫂回到大哥(柯俊雄飾演)身邊,他們私下會面,卻引起蕭芳芳的誤會,益發讓她萬念俱灰。

不過這是個happy ending的產品,《海韻》擁有七0年代文藝電影的甜俗性格,自然也和那個時代大部份的作品一樣:規格化、教條化,因而喪失了人性的透視度。大嫂最後回到大哥身邊,蕭芳芳也與秦漢重拾舊歡,但是大哥戒賭的理由是手被廢了,而蕭芳芳的瘋病恐懼症也隨著她不是母親親生的謎底揭曉而意外解決。儘管導演李行的溫和敦厚足可同時包容兩對不同典型的愛侶,但這種一廂情願的解決方式,卻免不了當時文藝片道德僵固的陳腔毛病。
《海韻》是蕭芳芳赴美留學取得學位後(而不是像許多明星都把觀光當作遊學來自我宣傳),在回港擔任《跳灰》編導並首開香港警匪電影紀實風格前,這段短暫過渡期在台灣拍攝的文藝片之一。有趣的是她這段期間一共只拍了兩部台產文藝片,瓊瑤小說改編的《女朋友》獲得金馬獎最佳女配角,《海韻》則在西班牙的一個影展得到最佳女主角。當然,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影展(好像叫做國際海洋電影展)絕不能和她二十年後以《女人四十》成為柏林影后的成就或地位相提並論,卻顯示了蕭芳芳即使在一窩蜂的類型電影當中,依然可以難得地找到自己獨特的定位。
1999年金馬獎頒獎典禮以「文藝復興」為題目,想重拾愛情文藝片的傳統遺絮(雖然當年的文藝片現在看起來大都更像「喜劇」),表演節目之一是邀請張學友和張惠妹對唱多首文藝片名曲。張學友的出場歌曲即是「海韻」:

女郎,你為什麼獨自徘徊在海灘?
女郎,難道不怕大海就要起風浪?
啊!不是海浪,是我美麗衣裳
飄盪;
總然天邊有黑霧,
也要像那海鷗
飛翔。
女郎,我是多麼希望圍繞在你身旁!
女郎,和你去看大海,
去看那風浪!

就詞義來看,自然是以男性的角度來詮釋為佳。但是鄧麗君堪稱華語流行歌壇甜美之最的歌喉,更能表現歌曲如浪疊起、如風飄盪的感覺,反而成了難以取代的「決定版」。
其實這類電影歌曲中有關性別角色的潛越或取代,當時屢見不鮮,譬如鳳飛飛唱的「一顆紅豆」詞義較接近影片男主角的心聲,在曲調上卻變成了一首陰柔的情歌;同樣的「楓葉情」激昂急切的轉音與高音,雖是女聲演唱,卻更像男主角的愛情吶喊(這也多虧鳳飛飛本身音色的獨特與其中性形象的發酵)。本來電影歌曲的自由,就在於它可以進入到劇情裡成為角色的情緒或心聲,也可以保持距離當作一種註腳,若即若離。不過七0年代台灣文藝電影大多把電影歌曲當襯景音樂使用,而讓影音分家的陋習,也是不爭的事實。「海韻」比較特別的是它被放置在片頭,李行讓這首歌完整地放完,也拍了一個像是現在MTV的序場:一個佇立在海灘的長髮女郎,在歌聲中滌濯憂傷的姿態;一個注視她的男人,眼神牽繫著她的一舉一動。

不過聽完這首歌,讀完這段歌詞,跟先前的「偶然」比較,你應該可以確定電影《海韻》的主題曲,絕不是徐志摩的詩了吧!
徐志摩的詩,還有「再別康橋」、「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入歌,但無關電影,就不多談。至於公視這齣戲的劇名《人間四月天》,是出自林徽音的詩,詩中有言:「你是人間四月天。」其夫梁思成說詩中讚歌的的是他們當時剛出世的兒子,但經考證,這個「你」是徐志摩的可能性更大。詩情歌意,繾綣難解,卻引人遐思,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秋霞 1976
導演/宋存壽
作詞/徐志摩
作曲/陳秋霞
主唱/陳秋霞
演員/陳秋霞、鍾鎮濤

海韻/1974
導演/李行
作詞/莊奴
作曲/古月
主唱/鄧麗君
演員/蕭芳芳、秦漢

文章轉載自/台灣電影筆記
http://movie.cca.gov.tw/files/15-1000-1886,c277-1.ph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